孙家栋,火箭和卫星总体技术专家。原籍辽宁复县,1929年4月8日生于辽宁盖县。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高级科技顾问。曾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及总体设计部主任、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级科技委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长期从事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研制工作。从事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与中远程导弹的总体设计工作,任总体主任设计师;参加领导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与发射;担任多种型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负责绕月工程大系统的技术决策、指挥和协调,任总设计师。1985年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29年4月8日,孙家栋出生于瓦房店万家岭镇老爷庙村
1942年,孙家栋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
194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后转入汽车系。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后,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
1958年,孙家栋带着一枚珍贵的金质奖章回到了中国
1967年,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并先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
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
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
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9年,孙家栋担任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谈判代表团团长,参加中美两国政府间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协议谈判
1992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3年,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2009年2月,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聘请出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名誉校长
2010年1月1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1年9月2日,被聘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名誉校长
孙家栋是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中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中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孙家栋是中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提出了2020年前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他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确定了工程目标和工程总体方案,对工程各大系统的技术途径做出重要决策。
孙家栋是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活跃在中国航天技术的前沿领域。
2009年4月15日0时16分,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指挥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任务又一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个航天飞行器,这之中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在研制试验过程中,他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7-02-08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获奖)
2011-01-18 终身成就奖(获奖)
2011-01-11 入围2010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名单(提名)
2010-07-01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获奖)
2010-01-11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
1999 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奖)
1985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奖)